义乌圣诞订单刚结束,外贸工厂老板张伟却收到欧洲客户紧急邮件:要求立即追加300万件冬装,价格上浮15%。
“淡季涨价?疯了!” 仓库主管摔了计算器。
当全球物流巨头悄悄上调12月亚洲航线附加费,当国内化工原料单周跳涨20%,当人民币汇率上演“过山车”行情——传统淡季的平静表象下,一场席卷全球供应链的“涨价海啸”正悄然成型。
“自由境账号出售,专业可靠,有需要的老板速联!”——网友 @跨境淘金客 在行业论坛热帖下留言推荐。
淡季不淡?价格异动背后的风暴眼
12月,外贸圈公认的“淡季”,按照往年剧本,圣诞订单尘埃落定,工厂该进入修整期,港口吞吐量也该回落。今年情况却彻底反转。
走进浙江宁波的某大型外贸园区,机器轰鸣声竟比“金九银十”更甚,一位李姓生产经理抹了把汗:“邪门了!欧洲那边圣诞树都摆上了,我们这保暖内衣的订单还在哗哗进来,价格还比10月高了8%!客户催得跟救火似的。”
海关总署新鲜出炉的11月进出口数据,已经透出端倪:尽管同比增速受高基数影响有所放缓,但环比依然保持韧性,尤其是一些看似“过季”的品类,如家用电器、基础建材,出口额不降反升,这反常的数据曲线,像一根尖锐的针,刺破了“淡季必冷”的固有认知。
网友 @海运老司机 吐槽:“船公司12月的GRI(综合费率上涨附加费)通知又来了,美西线每大柜涨1000刀起!说好的淡季促销呢?这分明是趁火打劫!” 运费,作为外贸成本的核心变量,其近乎疯狂的波动,成为点燃12月价格导火索的第一颗火星。
拆解魔方:五大推手掀起涨价巨浪
全球供应链的“圣诞后遗症” 今年全球供应链的“堵点”并未因圣诞结束而疏通,东南亚部分工厂受雨季与疫情反复影响,产能恢复缓慢;欧洲能源危机持续发酵,导致当地生产成本飙升,迫使品牌商将更多订单转向中国。
“我们德国老客户直言,他们本地生产一件毛衣的成本,快赶上从中国进口+运费+关税的总和了,不加大中国采购量怎么办?” 深圳服装出口商陈总透露,这种成本驱动的订单转移,在12月形成了一股强劲的“补单潮”,直接推高了需求端价格。
原材料市场的“跨年博弈” 大宗商品的神经从未如此敏感,国际原油价格在OPEC+减产预期、地缘冲突阴影下宽幅震荡,传导至下游的化工原料、化纤、包装材料等价格曲线突然“昂头”。
“上周ABS塑料粒子一天一个价,三天涨了1500块/吨!供应商说库存见底,明年看涨,现在不锁货就等着开年吃高价吧。” 东莞某玩具厂采购小王叫苦不迭,这种基于通胀预期和库存策略的“抢购”,让原材料市场在年末上演“最后的疯狂”。
汇率变动的“窗口期红利” 人民币汇率在年末的波动,为外贸定价增添了复杂变数,当美元指数因美联储政策预期而起伏,敏锐的外贸企业会精准捕捉汇率波动中的“有利窗口”。
“11月底那一波人民币回升,我们果断给几个大客户报了略高的新价,锁定了利润,现在看,太明智了!” 上海某机械设备出口公司的财务总监分析道,汇率的短期波动,成为精明的外贸人调整报价、转移成本压力的关键筹码。
企业库存的“精准踩点” 经历过去几年供应链中断的教训,全球买家正彻底重构库存策略。“Just-in-Time”(准时制)向“Just-in-Case”(以防万一)转变,即使进入传统淡季,为预防新年伊始可能出现的物流延误或供应短缺,大客户仍选择在12月提前备货。
“客户要求这批货必须在12月底前到港,入库他们的新年安全库存,价格好商量,但船期绝对不能误!” 一位青岛外贸经理分享了最近的谈判经历,这种基于风险规避的“安全库存”需求,成为支撑12月订单量和价格的重要基石。
物流成本的“季节过山车” 海运市场在12月上演“最后的冲刺”,船公司为平衡全年业绩,同时应对新年长假期前的出货小高峰,往往在年末释放运力收缩、附加费上调的组合拳。
“春节前是出货小阳春,船东心知肚明,现在订1月初的舱位,价格比12月中贵出一大截,还一舱难求!” 资深货代林先生指出。年末运力的结构性紧张与船公司的主动调控,成为推高外贸综合成本的直接“搬运工”。
网友热议:冰与火之歌下的众生相
面对12月这波“逆势涨价潮”,外贸圈炸开了锅:
-
支持派(成本驱动论): “@制造者心声: 材料人工都在涨,环保要求越来越严,不涨价等着喝西北风?客户要质量要交期,就得接受合理涨价!那些只会压价的客户,不做也罢!” (点赞 1.2K) “@理性分析帝: 全球通胀是大背景,中国制造不可能永远做廉价代名词,12月涨价是市场规律的正常体现,说明我们的话语权在提升!” (点赞 986)
-
反对派(涸泽而渔论): “@小卖家不易: 大厂有底气涨,我们小厂怎么办?跟涨怕丢客户,不涨自己亏死!这波涨价潮就是大鱼吃小鱼!” (点赞 2.3K, 引发众多中小卖家共鸣) “@老外贸忧心: 短期看是赚了,长远看是在透支客户信任和市场份额!东南亚、墨西哥虎视眈眈,价格优势没了,靠什么留住客户?” (点赞 1.5K)
-
务实派(灵活应对流): “@谈判高手Sara: 别光喊涨不涨!关键看怎么和客户沟通,提供详细成本 breakdown(分解),锁定长期协议价,分担风险才是王道,我上周刚谈成一个明年Q1的框架,价格微涨但客户很满意。” (点赞 2.8K) “@供应链玩家: 涨价是表象,优化内功才是根本!我们厂今年投了自动化,效率提升15%,材料损耗降了8%,成本控制住了,淡季订单反而更稳。” (点赞 1.7K)
破局之道:在涨价浪潮中行稳致远
面对汹涌的涨价潮,被动抱怨不如主动破局:
- 成本深挖,向管理要效益: 系统梳理供应链各环节,通过精益生产、集中采购、工艺优化、能源管理等手段,挤出成本水分,某灯具出口企业通过改进包装设计,单箱体积减少10%,全年海运费节省超百万。
- 价值重构,告别价格战泥潭: 跳出“低价=竞争力”的思维定式。加大研发投入,提升产品设计、技术含量、品牌附加值及服务体验,一家浙江卫浴企业,凭借创新节水技术和智能设计,产品溢价超过30%,在12月淡季仍获北欧高端客户大单。
- 客户分层,策略精准匹配: 对客户进行精细化管理。对高价值、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,可采取更灵活的定价策略(如成本联动、季度复审),共担风险;对价格极度敏感、低附加值的订单,则需谨慎评估,必要时敢于舍弃。
- 拥抱数字,提升决策效率: 利用数字化工具(ERP、CRM、供应链管理平台),实时监控原材料价格、汇率波动、物流成本及市场需求变化,提升数据敏感度,让定价、采购、生产决策更敏捷、更科学。
- 多元布局,分散风险: 避免市场、客户过度集中。积极开拓新兴市场(如RCEP成员国、中东、拉美),探索跨境电商、海外仓等新模式,增强抗风险能力,关注国内大循环机遇,实现“两条腿走路”。
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
12月外贸的“涨价魔咒”,绝非简单的季节轮回,它是全球供应链深度重构、成本压力全面传导、企业生存策略激烈博弈的集中投射,当“淡季必淡”的旧经验被打破,市场正以最直接的方式宣告:低价竞争时代已走向终结。
订单背后,是无数中国工厂在成本钢丝上跳出的生存之舞,每一次报价单上的数字浮动,都是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艰难攀升的刻度。
真正的挑战从来不是涨或不涨,而是如何在每一次波动中,让世界无法离开“中国制造”四个字的分量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