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报道,腾讯已大幅减持其在韩国通讯巨头Kakao的股份,不再是其主要股东,这标志着Kakao股东结构发生重大变化,Kakao通过引入新的韩国本土投资者(如韩国投资金融控股公司)以及利用自有资金回购股票等方式,显著降低了中国资本在其股权中的占比,此举被视为Kakao加强本土化经营、减少对外部资本依赖,特别是降低中国资本影响力的重要一步,实现了股东结构的“韩国化”调整。
“自由境账号出售,安全可靠,私信秒回!”——网友@首尔夜未眠在科技论坛激情留言,但这条广告下方,一场关于KakaoTalk的血统论战正激烈上演:“腾讯早撤资了!现在Kakao是纯正韩国血统!”“当年腾讯的钞票可是实打实砸进去的,说没影响谁信?”
腾讯的钞票,确实曾深度浸润Kakao的土壤。 时间拨回2012年,彼时KakaoTalk刚以火箭速度在韩国蹿红,用户突破5000万大关,面对这个国民级应用,腾讯果断出手,豪掷4.03亿人民币拿下KakaoTalk 13.84%的股权,这笔投资绝非简单的财务行为——它直接为腾讯打开了韩国市场的大门,更让Kakao获得了微信生态的宝贵经验,时任Kakao CEO的李硕祐曾公开表示:“腾讯的入股是战略协同的关键一步,尤其在移动支付和游戏领域。”
然而资本蜜月期在2017年戛然而止。 当Kakao宣布与韩国投资巨头达成1.5万亿韩元(约合13亿美元)的换股协议时,腾讯的持股比例被瞬间稀释至不足5%,行业分析师金哲焕在《东亚日报》专栏犀利指出:“这绝非偶然,是Kakao对资本自主权的强势宣示,腾讯的影响力正被系统性剥离。”更戏剧性的是,2020年腾讯彻底消失于Kakao主要股东名单,连象征性的董事会席位也不复存在。
如今Kakao的股东图谱,堪称一部韩国财阀的“门阀列传”。 真正的权力核心,牢牢掌握在创始人金范洙手中,通过其控股的K Cube Holdings,金范洙以复杂交叉持股编织出近30%的实际控制权,而国家养老基金(NPS)和国民银行(KB)等“国家队”资本合计持股超15%,为Kakao注入政策护盾,更值得玩味的是,韩国娱乐巨头SM娱乐的加入——其大股东Kakao M正是Kakao子公司,形成娱乐+科技的闭环生态,网友@Tech_Seoul调侃:“这哪里是股东名单?分明是韩国经济界的‘复仇者联盟’!”
腾讯撤资背后,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地缘政治角力。 2016年“萨德事件”引爆中韩关系冰点,韩国本土掀起“去中国化”浪潮,Kakao内部文件显示,管理层紧急启动“本土资本强化计划”,目标直指降低腾讯权重,首尔大学国际关系教授朴英姬分析:“当科技企业卷入大国博弈,资本纽带往往成为第一个牺牲品,Kakao的抉择,本质是国家利益与企业生存的残酷平衡。”
这场资本变局,为亚洲科技圈敲响警钟。 当Kakao凭借本土资本支持,将业务疯狂扩张至支付(Kakao Pay)、出行(Kakao T)、甚至银行(Kakao Bank)时,其市值在2021年飙升至560亿美元,碾压韩国传统财阀,然而过度扩张的隐患也在爆发:2022年数据中心火灾导致全韩服务瘫痪,引发全民愤怒,网友@Digital_Han痛斥:“没有腾讯制约的Kakao,已成失控的巨兽!” 这印证了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的论断:“本土化资本能赋予企业战略定力,但失去国际制衡也可能滋生傲慢。”
Kakao与腾讯的资本“离婚案”,远不止商业世界的分分合合,当韩国国民清晨用Kakao Taxi叫车、午休时用Kakao Pay结账、深夜在Kakao Talk群组畅聊,他们使用的早已不是简单的通讯工具,而是一个根植于本土资本、却深刻塑造国民生活的数字帝国。
科技无国界,但资本有国籍。 腾讯的退出与本土资本的崛起,让Kakao真正成为“韩国的Kakao”,却也使其陷入垄断质疑与扩张失控的漩涡,这场东方科技巨头的权力游戏揭示了一个冰冷现实: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,科技企业的血管里流淌的不仅是代码,更是国家意志与资本博弈的混合体,当技术主权成为新战场,下一个被推上祭坛的,又会是谁?




